一、李国胜的人物简介
籍贯湖北,研究生导师,教授。 1984 年赴日本同志社大学文学部留学。任职以来,担任过本科生的 文学史、古代 文选、报刊阅读、日译汉、汉译日、古典文法、阅读、口译、视听、语言与文化以及研究生的日本古典文学导读、日中比较文学等课程。
二、喜洋洋和灰太郎的简介
《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牛气冲天》是动画《喜羊羊与灰太狼》的电影。《牛气冲天》以家喻户晓、人见人爱的卡通剧《喜羊羊与灰太狼》为原型创作的动画电影,确实有点“牛”:50多家电视台播出几年来长盛不衰,老少咸宜,拥有众多铁杆“粉丝”, 屡获殊荣,成了获奖“专业户”; 该片由《喜羊羊与灰太狼》原班人马倾力打造,秉承其情节曲折、幽默风趣、老少咸宜的创作风格,故事引人,制作精美,专业经典。场景匪夷所思地从大家熟悉的“青青草原”移师蜗牛体内,把“羊与狼”都变成细菌大小,展示了蜗牛体内奇妙的微观世界,展开新一轮“羊与狼”新一轮斗智斗勇、有趣的欢乐故事。
在电影《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牛气冲天》里,除了“喜羊羊”和“灰太狼”两个主角外,还将深入到一个更复杂、想象力更丰富的世界,之所以叫《牛气冲天》,一方面因为明年是牛年,另一方面,就是这个故事的场景不再是电视版里那个青青草原的羊村,而会转移到一个蜗牛体类,所以才叫“牛气冲天”。
电影版里,喜羊羊和灰太狼一开始还是单打独斗,但后来在羊村里发现了一只生病的蜗牛,羊羊们抢救蜗牛,慢羊羊村长准备用微缩喷雾把喜羊羊缩小,然后潜入到蜗牛体内给蜗牛治病,但这个计划被灰太狼知道,为了抓住喜羊羊,结果他也把自己缩小,潜入了蜗牛体内。喜羊羊和灰太狼都进入了蜗牛身体里后,才发现原来生病的蜗牛体内有很多细菌,里面正爆发着一场轰动的细菌大战,这些细菌也分成白色和黑色两派,最终,喜羊羊带领着白细菌,跟灰太狼带领的黑细菌展开了斗争。电影版的故事没有那么简单直白,到最后故事的主轴已经不是羊和狼,而是细菌。其实每个人体内都有很多细菌,黑白细菌的斗争,只是相互获得一个平衡,但他们之间还存在着一个黄细菌,这个黄细菌结合了黑白细菌的力量,所以更加强大,但同时,他又相当高傲,看不起所有人,所以剧情发展到最后,黄细菌就成了电影里最大的反派。至于喜羊羊和灰太狼,最终共同去对付这个更加可恶的黄细菌。
赵导认为,剧情这样安排,其实是想突破电视版里单一的故事主轴,不再是围绕着羊和狼的斗争去展开。除了剧情上更加峰回路转外,从画面上,电影版也会更加精细,“我们保留了原著的形象,角色的样子大家一眼就能认出来,但在细节方面会增添很多笔画,譬如喜羊羊会穿上一些特别的装备,有不同的造型,场景上也凸现画工的精细,会有更复杂的一些画面出现。”
新浪娱乐讯 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SMG)今日举行记者招待会宣布,由其联合广东原创动力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北京优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共同出品的动画影片《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牛气冲天》将于2009年春节前后正式公映,这也将是国产动画影片首次冲击贺岁档。
三、卞毓麟简介
卞毓麟
1943年7月生,1965年南京大学天文系毕业。现为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教授,中国天文学会常务理事,天文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主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版权部主任。1999年4月起任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和科学哲学系兼职教授,现为上海天文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普作协翻译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57岁,完全可以过悠闲的日子,但是他没有,却“改行”以满腔热情投身到出版界,为开辟另一片天地努力拼搏,这就是我国天文学家、著名科普作家卞毓麟教授,他从中科院走到出版社,由作者变成编辑。
卞毓麟从事科普创作20多年,参与编著、翻译的科普图书有70余种,发表的科普文章约400篇,累计字数近400余万。他的读者从刚识字的娃娃到非本行的科学家都有,读过《语文》课本中那篇饶有趣味的短文《月亮——地球的妻子?姐妹?还是女儿?》的中学生们,都能说出“卞毓麟”。他的科普佳作不仅熔科学性趣味性于一炉,且极富人文色彩,如《恐龙·陨石及社会文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科学注》、《莎士比亚外篇》等,无不描绘着科学与文化一个个闪光的交点。他曾多次获得表彰,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表彰他为“建国以来,特别是科普作协成立以来成绩突出的科普作家”;在1996年的全国科普工作会议上,他又被授予“全国先进科普工作者”的称号。
卞先生历来认为“科学家作为科学传播链中的发球员,奉献于科普实属责无旁贷”。他坚持不懈地通过各种途径努力向公众宣传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社会效果显著。他认为现代人时间紧迫,社会公众需要了解新的科学进展,但又没有时间来啃一本本大部头的书,除了撰文著书外,还常在各种场合作科普演讲。早年他曾在海拔5000米的喀喇昆仑山上向边防战士讲解天文知识;1997年赴漠河观测日全食途经哈尔滨时,曾给当地近2000名中学生作关于日食的科普报告;同年中秋节,他又给1700名中学生讲了火星探索的最新进展。他曾是北京市教育局和北京市科委聘请的首都青少年校外科技导师,以及北京市三所中学的科技辅导员。
有名望、有成就的他为什么“改行”呢?他说,科学宣传与科学普及做得好不好,对社会进步影响很大;中国的科学普及宣传实在还太少,这真是科学资源的浪费。现在投身到出版社,可以更有效地把更多优秀作品推向社会,传送到读者手中。曾经有朋友劝过他,“改行”当编辑不值得,但他不认为这样。他说,有很多选题策划,都来自于编辑,一名优秀的编辑应该成为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变得更美的“时装设计师”。他还说,作为一名科普作家,每年写上一两本、甚至三本书,能写好,已很不容易了。现在由他组织、从他手里编辑加工出去的好书,一年可能是5本、10本甚至更多。对整个社会而言,很难说这样做的贡献不如以前,实际上,很可能是贡献更大了。
卞教授来到上海科教社后创建了该社的版权部。在短短的2年多时间里,他与版权部的同事们齐心协力,推出了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的“哲人石丛书”,现在已成为图书市场上的热门品种。卞毓麟为策划“名家演讲录”丛书分秒必争、殚精竭虑,如今这套别具一格的科普精品已经出了20种。
卞毓麟的作品有著译图书《星星离我们多远》等20种,发表科研论文60余篇,科普和科学文化作品300余篇,其中代表作有:《走近火星》、《宇宙风采》等。作品曾多次获奖。1990年以来,先后被中国科普作协表彰为“建国以来,特别是科普作协成立以来成绩突出的科普作家”,北京天文学会评选为“先进天文普及工作者”,中国天文学会表彰为“优秀天文科普工作者”,国家科委和中国科协表彰为“全国先进科普工作者”。科学时代需要更多像他那样对科普事业一往情深、不断奉献的科技和出版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