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被遗忘的后备箱座位
2023年深秋的某个凌晨,我接到同行老陈的电话,声音沙哑得像是砂纸在摩擦:"小张出事了,在跟拍返程路上...后备箱..."电话那头的哽咽让我握着手机的手微微发抖。三个月前我们还坐在大排档里撸串,这个总是把稳定器当宝贝擦的90后小伙,现在成了婚庆行业又一起悲剧的主角。
危险的行业潜规则
跟着婚车队伍辗转拍摄,是我们这行的日常。新人通常安排摄影师坐头车副驾,但遇到6辆以上婚车队伍时,摄像师就成了"人形行李"——设备箱占座后,我们常被安排蜷缩在后备箱。去年某婚礼旺季,我创下过单日窝在后备箱7小时的纪录,腰椎间盘突出就是那时落下的病根。
"新人一辈子就结一次婚,咱不能扫兴啊。"老摄影师们总这么教导新人。这种过度服务思维让我们习惯了在各种奇葩位置作业:踩着梯子拍外景、悬在车窗边拍车队,甚至有人吊着威亚拍空中镜头。业内交流群里,几乎每个月都能看到同行受伤的消息。
被漠视的安全底线
翻开我的工作包,防滑鞋、护腰板、急救包已成标配,却唯独缺少最重要的人身保险。婚庆公司提供的所谓"全险",往往只保设备不保人。有次我追问保险细则,老板拍着胸脯说:"跟了我五年,出过事吗?"这种侥幸心理,正在把整个行业推向深渊。
更可怕的是某些"创意拍摄"要求:曾有位新娘要求摄像师倒坐在敞篷跑车前盖上拍摄,理由是"电影里都这么拍";还有新郎执意让摄影团队站在没有护栏的悬崖边取景。当我们试图拒绝时,得到的往往是"加钱"的承诺,或是"不专业"的差评威胁。
血色背后的责任链条
小张的出事车辆行车记录仪显示,当时车队为赶吉时超速行驶,遇急刹时后备箱门突然弹开。这个本该存放杂物的空间,既没有安全扶手也没有固定支点。而涉事婚庆公司在事后,第一时间下架了所有网络平台的接单信息。
在协助家属维权的过程中,我发现这类事故存在多方责任真空:新人认为雇佣的是婚庆公司,婚庆公司推说摄影师是外包团队,汽车租赁方则强调合同里写明"后备箱不得载人"。就像婚礼上被踢来踢去的红气球,我们成了没有保障的"空中飞人"。
用生命敲响的警钟
现在每次打开设备箱,工具箱里那张泛黄的安全须知都在刺痛我——那是小张出事前两周行业交流会发的资料,当时我们还笑称这是"最没用的纪念品"。如果那天他坚持要求座位,如果婚车司机能拒绝超速,如果...可惜生活没有如果。
有新人曾问我:"婚礼跟拍为什么比婚纱照贵这么多?"现在我想回答:因为那些精美镜头背后,可能是某个摄影师以扭曲的姿势坚持拍摄,可能是某段危险路况下的咬牙硬撑,甚至可能是拿生命在赌职业尊严。这个用浪漫包装的行业,需要更多人看见隐藏在红色帷幔后的阴影。
下次当你筹备婚礼时,或许可以多问一句:"今天的摄影师,有安全的位置吗?"这不是苛求,而是对生命最基本的尊重。毕竟,再唯美的镜头,也不该以鲜血为代价。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