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有没有关于老北京的电视剧?

来源:www.dzjyhj.com   时间:2023-05-20 23:38   点击:75  编辑:admin   手机版

有没有关于老北京的电视剧?

大过年

一九七七年春节进入腊月,冯家好事连连。

冯泰年重回故宫博物院工作;大儿子冯建栋准备在春节结婚;二儿子冯建梁刚办完返城手续且已分配工作;三儿子冯建业准备接母亲安玉贞的班;小女儿冯建敏即将中学毕业。冯家的形势如同国家的形势,总的来说,一片大好。

全家人聚在饭堂喝腊八粥时,冯泰年与老伴儿安玉贞聊起了过年的事。冯泰年说既然形势这么好,应该好好地过个“拨乱反正”的团圆年。本来气氛不错,可平时不太爱说话的三儿子冯建业突然提起下乡插队的大姐冯建珍,触到冯泰年最不愿提及的隐痛之处,惹得冯泰年很不高兴,挺好的一顿腊八粥早餐不欢而散。

建珍的归来打破的冯家的宁静,文革中被自己女儿伤害的父亲尽释前嫌。大年三十,北大荒的女婿杨兴安和外孙的到来,使冯家再起波澜。一九七七年全国恢复高考之后,离了婚的冯建珍成为恢复高考后的首届大学生。

一九八四年,冯泰年到了退休的年龄,春节前办理退休手续。在外面忙了几十年,忽然闲下来没事干了,退休生活让冯泰年一时间很不适应,他什么都看不顺眼,脾气变得更加古怪。特别是冯建栋整天忙着做家具赚钱,对古建筑毫无兴趣,眼看自己的手艺无人继承,冯泰年的心情更加郁闷。在父亲眼里建栋是个不争气的长子,他一再告诫建栋,做家具赚钱只是眼前利益,建栋还是为了眼前利益而把全部时间精力放到做家具上。媳妇李素琴则极力反对建栋学习古建筑,因为做家具会给他们带来更多的实惠。

次子建梁不甘心在浴池修一辈子脚,在泉子的鼓动下辞职做了生意。小儿子建业顺利地接了母亲的班,在印刷厂当了一名排字工。被铅字折磨得越来越近视的他,越来越后悔当初应该把接班的机会让给二哥。建敏则锲而不舍地连续三年参加高考,都以落榜而告终。建敏对高考失去信心后,转而投身到出国的热潮中。

后来,老爷子离了休,回家安度晚年。女儿建珍继承父业成了古建专家。宁打家具不学古建的大儿子建栋:也迷途知返成了维修古建的高手。小女儿建敏:离婚后和还在耍单儿的二军不期而遇要再续前缘。在董丽娜眼里“没出息”的建梁:辞职后南下广东“混出了人样”,可就是唤不回丽娜的芳心。小儿子建业:跟着二哥学,辞了职倒腾盗版书,结果栽了。他媳妇王芳倒是手一份、心一份把个小书店越做越大,建业倒成“跟包”的了。年年三十来“捣乱”的杨兴安:成了远近闻名的“企业家”,他从心里祝福建珍和顾家成的结合,因为他真爱建珍。可天不遂愿,一向硬朗的他患上了癌症。为爱拴在一起的三个人真正成了“一家人”。

再后来,香港回归了,冯家也有了孙子。为这个家操劳了几十年的安玉贞本该享享清福了,可病又找到了她,在家一向等人伺候的冯泰年自告奋勇当了她的“保姆”。

三十年一晃而过,二零零七年春节,冯家人再次欢聚在小院儿的时候,该老的老了、黑发的白了、挣着没挣着钱的都在奔波、没找着爱的还在找。

从结婚服务业的发展看3年变迁

史康宁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婚庆行业委员会总干事,国家婚庆婚介行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长,北京康宁婚礼顾问公司总经理

中国人的婚礼样式有着强烈的时代特征:五十年代机关、工厂、部队新人的婚礼,基本上是制服+开会+喜糖,和建国初期的政治、经济环境相适应。简单、简朴,介绍恋爱经过和领导讲话基本上是婚礼的主要内容。

六、七十年代,随着国家政治生活的变化,“红色主题”、“阶级斗争”等时代命题越来越明显的成为婚礼主要内容。“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狠斗私自一闪念”、手持红宝书,领袖像前庄严宣誓,单位领导作为证婚人宣读结婚证书等政治色彩颇为浓厚的婚礼样式,五、六十岁以上的人至今还记忆犹新。

进入八十年代,随着开革开放的进程,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人们的婚礼悄然发生许多变化。婚纱礼服、结婚照、越来越丰盛的婚宴、越来越喜庆的婚礼,都是那十年的特别记忆。人们选择对象的标准也从“看出身”、“看觉悟”逐渐转变为“看学历”、“看收入”的标准上来。“四十八条腿”、“手表、自行车、缝纫机让态”等“老三大件”、婚宴当中的整鸡、整鸭、整鱼、整肉,“四喜丸子”都成为那个年代婚礼的重要标准。八十年代末,北京出现了第一家专业婚庆公司,标志着现代结婚服务业开始起步。中国人穷惯了、穷怕了,表达生活水平明显提升的重要方式就是大办婚礼。

九十年代,是北京人的婚礼样式发生重要变化、结婚服务业快速发展的十年。出现了第一家收费的婚姻介绍机构、陆续成立了一批民办的婚庆公司,人们越来越多的开始办婚礼,越来越多的开始接受经营性的婚姻介绍服务、婚庆服务,婚纱照、白婚纱+西服、迎亲车队、婚礼+婚宴成为九十年代京城结婚的必备程序。结婚服务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成长期。

进入二十一世纪,结婚服务又出现了一系列明显的变化。北京人们的婚礼观念也同时产生了许多“质”的飞越:人们开始越来越注重婚礼的“仪式感”,新人们开始考虑婚礼的风格、婚礼的样式,开始讲究婚礼中的色彩、音乐、鲜花、装让正饰等,人们对婚礼的思考越来越多的从“从众和攀比”的心态转变到追逐时尚、表达个性、彰显差异方面来。人们厌倦了“千人一面”的婚纱照陈旧模式,厌倦了带有介绍恋爱经过、领导讲话、宣读结婚证书、“白婚纱+交怀酒”等特定年代色彩的婚礼样式,迎亲车队越来越短,甚至取消;出现了各种主题婚礼,婚礼正逐渐与婚宴“脱钩”;婚礼越来越多的从酒店向户外拓展。传统的午间婚礼观念已经被颠覆,草坪婚礼、湖畔婚礼、高尔夫球场婚礼坦滑源、别墅婚礼、晚间婚礼五彩缤纷的都市婚礼样式正成为时尚北京社会生活中一道道靓丽风景线。人们正在从对婚礼吃(饭)、喝(酒)、抽(烟)、(花)车等物质层面的关注,明显的转变为对婚礼文化层面及精神层面的关注,这是近年来京城婚礼所发生的最具时代特征的变化。与此同时,婚姻服务业也伴随着时代的步伐,在迅速的发展和成熟。网络交友替代了传统婚姻介绍的方式,婚庆服务已形成一个庞大的产业链。婚礼策划师、婚礼督导师、婚礼顾问、新娘秘书等全新的婚礼服务概念正在逐步替代主持人、化妆师、摄像师这些传统的婚礼服务功能。婚庆服务机构已经从过去简单化、低端化、模式化的初级服务阶段进入到日趋专业化的婚礼文化创意领域。

人们的择偶观、婚姻观也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选择对象的标准经历了从“门当户对”、重家庭出身、重政治面貌到重学历、重金钱的过程,已经简单到“重感觉”。特别是随着80后进入婚育年龄,我们发现在人们对这一代人褒贬不一、评价纷纭的同时,他们却表现出更注重婚姻生活质量、更关注婚礼的承诺内涵、更选择生活方式的多样性等特征。尽管“白头偕老”、“早得贵子”等传统词语依旧是婚礼当中常见的祝福内容,但“好离好散”、“离婚夫妻依然是好朋友”、“单身贵族”、“丁克家庭”也已经不再是人们见怪不怪的议论内容了。

改革开放30年,给我们的社会生活的确带来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而北京人举办婚礼的方式变化,京城结婚服务行业的发展变化,正是体现了这个过程不同的年代特征,成为这一过程的重要见证。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